作为一个 INFP,个人管理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。讨厌计划,常常内耗,使得众多管理工具都无用武之地。但最近我开拓了新的思路,对于个人管理工具有了新的认识。
个人管理的目的
对于疲于工作的人来说,每天的工作时间都把个人时间打碎,所有的个人时间都用于精力的恢复,个人管理似乎没有什么意义。但我想说,只要你珍视自己的时间,想要过有意义的生活,个人管理就是你所需要的。
作为一个 INFP,我对此很有发言权。长久以来,我一直过着随心所欲的生活。想吃的时候吃,想睡的时候睡,由 ddl 驱动工作。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,我想要掌控自己的时间与生活,成为想成为的人。
常见的工具
最常见的工具无非是时间表、番茄钟、todo list。可惜,它们对我来说都“不太合适”。时间的严格控制往往会打断我的连续思路,或者说“心流”。时间被切分成死的时间块,可我的思维并不会,久而久之会对我造成严重的打扰。至于 todo list,我每天的任务相对固定,不会忘记,额外费力去打那么多勾反而显得有些多余。
换个思路
如果你有和我一样的困扰,尝试了无数次个人管理,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,那么我要推荐你的是“时间记录”。很多人会觉得,“管理”就是“计划”,安排好自己做什么然后按部就班进行。但是我想说,这是学校和公司带给我们的误解。
在公司中,要推进一个项目时,我们总会做各种计划。用 OKR 制定目标,用甘特图安排时间轴,用 todo list 来记录工作,很多人自然也会把这一套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。然而,生活与项目有着明显的差别。我们来看一下项目的特点:
- 目标
- 范围
- 时间
- 资源
- 风险
也就是说,项目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进行的 有时限的一次性活动,而我们的生活却是无时限、非一次性的。假如我们制定了一个减肥项目,一旦到达目标体重,项目也就结束了,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胡吃海喝,再也不用在意饮食了吗?
在公司中,我们是 目标驱动 的。一个项目从立项开始,推进的过程中,每个人都收到了明确的目标。作为执行者,我们并不需要思考项目的目的,要做的只是完成自己的工作。此时,同步所有人的目标,明确要做的事是最重要的。但生活中我们的角色不同,要自己决定要做什么。
因此,我们需要的其实是 目的管理,而非 目标管理。我们应该让目的来驱动我们的生活。为了减肥,我们需要保持规律的运动;为了学好英语,我们需要持续背单词;为了增长见识,我们需要持续读书。
现在有个问题,在目标管理中,我们可以将任务拆解成很多个小点,通过这些“里程碑”来衡量自己的进度。而目标管理中,我们应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呢?答案就是时间管理。
怎么做
通常来说,我们对于自己的表现判断是 主观 的。如果一个人能做两个小时的无氧运动,可能半小时的有氧对他来说的时间体验就与其相当。通过客观的时间记录,我们就能消除这种误解,更好地掌控自己。
我的建议是以 15 分钟为单位,尽可能详细记录一天中的行动。我们可以将行动进行分类,观察每一种分类的时长对于一天的占比,一周的占比,来评估自己的时间都花在了哪里。如果我们对自己刷手机时间过长感到不满,自然就会下意识减少自己的刷手机行为。而且,这样的记录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处理速度,日后对于各种事项的时间评估准度会有大幅提升。
当然,这样的时间记录是复杂麻烦的,我一贯摒弃将大量时间花在管理流程上。为此,我开发了能够最大化提高这件事情效率的工具,那就是 notion
和 notion calendar
的组合,具体可以看我的另一篇文章《我的时间记录解决方案》。
遗留的问题
我只是在这里提供了一个大方向,具体的个人管理是非常个性化的,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。我并没有否定上述常用的工具,当我们的任务逐渐细化繁杂时,使用 todo list 是合理的。虽然讨厌被时间表死死限制,但可以为任务预分配宽松的时间块来自由调节,比如上午大约要进行阅读、健身,下午大约要做完数学题。
这些细致的问题只能通过我们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调整,最终得到适合自己的方案。我们要注意的是把握住“目的”而非“目标”的基本盘,认真思考什么适合自己,别本末倒置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