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用正念练习对抗自然惰性

我们往往过着昏迷般的清醒生活,因此我试图通过正念练习的技术来对抗我们的自然惰性。

(Modified: )   ·   1 min read

前言

你是否曾费劲做了大把题目,却依然没有学会的感觉?

你是否曾坚持每天记忆大量单词,却轻而易举地忘个精光?

你是否曾阅读了大量书籍,但却难以说出自己学会了什么?

我还能举出无数类似的例子,但我想说的是,我们往往过着昏迷般的清醒生活,并试图通过正念练习的技术来对抗我们的自然惰性。

练习

现在,你可以选择进行下面的练习,这将需要 1 到 2 分钟。或许你会在这个过程中想到我接下来想说的一切,也可以选择在读完文章后再回来尝试,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。

这个练习是:

思考你所专注事物的价值。当你决定了思考的方向后,使用手机或其它设备定时 1 到 2 分钟,在这段时间内不断深入这个问题。

分析

现在,我想要对前言中所提到的问题进行分析。

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这本书中,作者讲述了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两套系统,分别称为系统 1 和系统 2。其它书籍中有提到“爬行脑、情绪脑和视觉脑”,我认为在此处它们是类似的意义。系统 1 的特点是速度快,耗能低,容易出错,而系统 2 则相反。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事情都是系统 1 解决的,只有系统 1 无法解决时我们才会动用系统 2。

举个例子,我们可以毫不费力确定两件物品孰远孰近,但要数出文章中出现了几次“的”就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才能够完成。这个例子能够让我们意识到系统 1 主导了生活中大部分场景,而系统 2 基本都是被迫启动。

回到我们的问题,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。对于那些场景,我们 一定 希望全程使用系统 2,否则表现就会一塌糊涂。然而事与愿违,系统 1 总会不受控制的接管,这就是我们的自然惰性。

也许你会疑惑,这些任务怎么可能在潜意识下完成?我想说,我们的代偿能力是很强的。举个我自己背单词的例子,即使我几乎没有看单词长什么样,也没有看释义,但只要听到它的读音就能够拼写出来。这是因为我对读音和拼写之间的关系有一种直觉,哪怕一次无法拼对,扫到一眼单词的大致“长相”就能够促进这一直觉。如果没有读音,我也可以建立释义、顺序与拼写之间的直觉。一般来说,如果能够拼写出单词,我们就会认为已经记住了这个单词,但我自己清楚根本没有。如果只是为了完成任务,不动用系统 2 的行事方式比比皆是。

很多人选择用“自律”的方式对抗惰性,但我觉得这根本不是所谓的勤奋的问题。如果我们用一天背 100 个单词、读 10 本书、做 1000 题的方式来践行自己的“勤奋”,结果往往是不尽人意的。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清醒过来,认识到自己正在做什么。如果你有力量训练的经验,这就类似于所谓的“控制”。如果你用力举起哑铃,放下时却完全放松让它做自由落体,训练效果就会大打折扣。我们需要在训练过程中全程控制住负重,完全参与到整个过程中。

再来到上面的练习,这对于我来说是启动系统 2 的钥匙。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,不仅启动了系统 2,更重要的是这份体验能够被带入到随后的任务中。通过 2 分钟的沉思,我们可以轻易地知道自己背单词是为了学会单词的意义和用法,而不是刷那个今日所背单词数的数字;做题是为了加深对知识和技巧的理解,而不是填满整本习题书;阅读是为了扩展视野,而不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翻过尽可能多的页数。

读书这一活动分为学习和体验两种目的,此处指学习。

最后,如果只是为了发现上述结论,我们根本不需要长达 2 分钟的沉思,或许几十秒已经足够。剩余的时间是为了让我们看到更深的价值,这也意味着更长远的行动。通过反复进行这个练习,观察价值的变化或是不变,我们将会活得更为清醒。